三个“30万”!合肥做对了什么?
30万人,意味着什么?
根据我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,这相当于一座“小城市”的城区常住人口。而在安徽合肥,这只是一年新招引大学生的数量。
大学生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的同时,合肥还收获了另外两个“30万”:新增市场主体、新增机动车均超过30万。
【资料图】
今年上半年,合肥市延续了这个迅猛的势头:全市新招引大学生12.18万人;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16.30万户;新增机动车15.15万辆。
这些年,凭借跻身“GDP万亿俱乐部”和经济总量全国20强,合肥不再是那座“没有存在感的省会”,而是一匹驰骋区域经济赛道的“黑马”。今天,三个“30万”,则让这座城市更加吸睛,成为人们频频谈论的对象。
合肥,究竟做对了什么?
俯瞰合肥市天鹅湖。合肥市委网信办供图
01
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
“新招引大学生30万人,创下历史新高。”在“双招双引”如火如荼开展的背景下,合肥交出的招才引智“成绩单”足够亮眼。
郭潇潇,是30万名大学生中的一员。
一年前,从某“985高校”博士毕业的郭潇潇来到合肥,成为维信诺公司的阵列仿真资深研究员。“近年来,合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,为我们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平台。”
郭潇潇的一席话,道出了大学生选择合肥的主要考虑——新兴产业。
以2008年京东方落地为肇端,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合肥的产业新地标。如今,这里构建起以“芯屏汽合、急终生智”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体系,新型显示器件、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,数量位居全国第4,仅次于北京、上海、武汉。
持续壮大的新兴产业、不断涌现的龙头企业,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。当然,慕“名”而来的大学生们也用才智“反哺”着企业和产业。
拥有产业基础,还得有揽才的具体行动。
“合肥请您来,20万个岗位供您选”活动现场。合肥市委网信办供图
毕业季,“合肥请您来,20万个岗位供您选”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。合肥一次性拿出20万个岗位,包括新型研发机构、国有企事业单位、重点产业链企业等公认的“香饽饽”。求职者们还能享受面试补贴,免费乘坐公共交通、游览部分景点等“福利”。
截至目前,共有1万余人达成就业意向。“诚意满满,暖意十足。”来自山西大同的张楠,是活动中首位完成签约的高校毕业生。已入职一家数据公司的她说:“大家感受到了合肥对人才的真心、用心,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。”
揽才,还体现在支持人才创业上。首创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、常态化挖掘中国科大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项目,设立总规模5亿元、风险容忍度50%的种子基金……一系列精准举措,为科技人才在肥创业保驾护航。
“我们将继续加大招引力度,努力让‘一座城’与‘一群人’双向奔赴、互相成就的故事更加精彩。”合肥市人社局负责人说。
02
“龙头”与“配套”同频共振
经营主体,是一地经济发展的支撑。换言之,合肥GDP破万亿、入围“20强”,得益于经营主体。
一年间,30万户经营主体落户、开户于此,它们看中了合肥的什么?
回答这道问题,仍要从“新兴产业”入手。
众所周知,龙头企业的发展,并非靠一己之力就能实现。其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需求,为相关经营主体的设立、成长提供了空间。
汽车,是安徽的首位产业。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汽车重镇,合肥正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“新能源汽车之都”,已聚集江淮、蔚来、比亚迪、长安、大众(安徽)等整车制造商。
随之而来的,是零部件配套企业的涌现。合肥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:全市共有汽车产业链企业500多家。要知道,它们大多是核心配套企业,此外,当地还有大量“配套的配套”。
这还只是汽车产业——“芯屏汽合、急终生智”的1/8。
值得一提的是,无论是“龙头”还是“配套”,选择合肥,都与这里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、充沛的科技人才供给密不可分。试想: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,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加持,企业如何生存?产业谈何发展?
为优化营商环境,合肥市庐阳区设立局长接办窗口。庐阳区政务服务管理局供图
“落户合肥,除了看中产业基础、科创实力等‘硬件’,还缘于这里的‘软件’——营商环境。”说这话的是清电集团董事长张菊军。为合肥营商环境吸引,今年2月,清电集团将旗下清电光伏科技公司迁至合肥,作为未来光伏板块上市主体;5月,总投资100亿元的集团光伏总部暨光伏产业链项目也落户合肥。
合肥优越的营商环境,还能从比亚迪的故事中窥得一斑。
从签约到开工42天,从开工到整车下线10个月……去年6月30日,比亚迪合肥基地首辆整车下线,刷新了业内对合肥营商环境的认知。
新兴产业的发展,聚集了各类人才,进而催生了商超、餐饮、医疗等服务业经营主体的诞生。
以上种种,共同构成了新增的30万户经营主体。
03
速度与温度一路同行
有了前面两个“30万”,新增30万辆机动车变得水到渠成。
那么,新的问题来了:三个“30万”势必增加公共服务的压力,对此,合肥如何应对?
“既大开大合‘拉框架’,又下绣花功夫‘精装修’。”道路建设方面,合肥去年打通了老百姓期盼已久的42公里“二环路”;今年提出,加快建设280公里“大外环”,并全面启动方兴大道东延巢湖、宿松路南延庐江、蒙城北路北接长丰、魏武路连通“新桥”“新站”等重点工程。
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民警冒着酷暑核验车辆参数。汪宜胜摄
教育、医疗等民生资源,是老百姓最为关切的内容。合肥正以更大力度建设更多更好的学校、医院及各类文化体育场所,尽最大努力,早日让年轻的父母不再为托位学位而焦虑,让生病患者不再为看病就医而发愁,让市民驾车不再为堵车停车而心烦。
此外,合肥还将高品质高效率推进“一湖一园一廊一城”(即环巢湖旅游休闲圈、骆岗公园、江淮运河百里画廊、未来大科学城)建设,打造现象级科创文旅新地标;在基层治理上下更大功夫,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。
综上可见,在合肥,发展速度与发展温度总是一路同行。
三个“30万”的故事讲完了,但合肥奋力招引大学生、孕育经营主体的实践还在继续。
三个“30万”,既是合肥发展的成果,也是“再出发”的动能。前不久,各地纷纷发布经济“半年报”。合肥“杀回”20强,居第19位、与历史最好成绩持平。
奋进新征程,拥有更多智力资源、发展动能的合肥能否再进一位?时间,会给出答案。
人民网记者赵越陈浩
关键词: